找到相关内容698篇,用时1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唯识宗的色心关系

    的所依处。五识借它为增上缘,生起“了别”作用。色等五境,分别是眼等五所缘的对象。法处所摄色,是第六意识依意根(第七)所缘的法尘。共有五种:一、极略笆,即是极微色,是将色分析到极小处的色。二、极迥色...说:“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是三差别。如是三义,虽通八,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⑥这些心识皆通以...

    海 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3656536.html
  • 有关“三类境”的几个问题

    以第八识见分为本质而变影缘之,本质即第八识见分具缘虑作用,第七所变现之影像虽带此本质而起,却为似常似一的似我相,不具缘虑用,与本质不完全相符,故为带质境。就三性言,此带质境即第七识相分既可说是随同于本质即第八识见分而为无覆无记,亦可说是随同于第七识见分而为有覆无记。就界系言,虽然此处七、八二必同界系,然第七识相分原则上同样既可说是随同于本质亦可说是随同于见分,而非仅是随同于其中之一方也。  ...

    傅新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4974082.html
  • 佛教《三字经》略解之佛法概论篇

    NextPage]  17的转依和净化   末那,为第七;   [末那]:梵文音译,意思音译,意译“意”。佛教唯识学派所提出的“八”中的第七。此以第八...根本”、“异熟识”、“阿陀那”,佛教唯识党派所提出的“八”中的第八。此识依持第七,能含藏历世以来诸善恶种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0460821.html
  • 周叔迦:唯识研究(1)

    ,才感觉得“我想”“我吃”“我穿”……。所以“我见,,是意识的根,叫做“意”。照梵文译音叫做“末那”。因为他既是一种直觉,所以一方面是意根,一方面却又是的一种,便是“第七”。佛教宗旨是说“无我”的。何以第七可以直觉“有我”?所以第七的直觉是错误的。因为他放弃了整个的宇宙的本源,但执著局部的活动,所以才有这错误的感觉。所以人要证得人生的本源,证得宇宙的本源,必须要打破第七识这一重关。这宇宙和...

    周叔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1568371.html
  • 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

    第七为杂染。勒那摩提之直传弟子慧光《华严经义记》现存残卷中有“真觉发中”、“始发真本”之说,又有“德熟归本,还应于实”等言,似在倡导“真觉缘起”,文短难详。慧光弟子法上则明确言之:   法身者,法性身。心者第七心,意者第六意,识者五识识。故《楞伽经》云:“心为采集主,意谓广采集,现识分别五”。离此七种,转为智。[2]   此中,《楞伽经》颂文乃杂采当时流行之宋、魏两种译文,但其解释并不符合经文...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00169208.html
  • 舍识用根--读颂大乘

    我们读诵离心意识,读诵的时候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执着,不用第七;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岂不是离心意识吗?[3]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这个句子,耳朵也听得...无量阿僧祇劫,还是不开悟。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给我们讲得好清楚,那是讲对听经的人,要怎么样听呢?“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就是离第六意识;“离名字相”,就是离第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4341558.html
  • 天台宗随自意三昧研究

    “转识”却与《大乘起信论》所说有不谋而合之处。  此“转识”,慧思又称之为“第七”,其特征是“能觉”、“能转”,是从生死至涅槃的枢要。他说:   凡夫六名为分张,随业受报天人诸趣,菩萨转名第七,能转一切生死恶业即是涅槃,能觉凡夫六分张,令无变易,即是藏识。此第七名金刚智,能破一切无明烦恼,生死结使,即是佛法。譬如健将,降伏四方夷狄怨贼,诸国弭伏,皆作民子。第七健识通猛金刚,决断诸法,...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2741895.html
  • “随自意三昧”及其当代意义

    ,由成就“随自意三昧”而得人“首楞严定”。  1、以“圣慧根”为能观之智  《随自意三昧》云:  凡俗愚人是六种识随缘系缚……分张识相,生死根栽,  非是圣慧。新学菩萨用第七刚利智观察五阴十八界等无  有集散,虚妄不实,无名无字,无生无灭,是时意根名为圣慧  根者。  慧思认为,“第七”智如金刚,其用有二:于内“能觉了,破烦恼结,人无间三昧,得解脱智,能觉一切众生根性”。于外“能摧伏天魔外道,...

    程 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62263770.html
  • 阐述天台哲学的一心三观与六妙法门(下)

    第七,也就是意根。譬如就以意根的根本作用来说,凡是一切见闻觉知、一切的经验、一切的感受、一切的情绪,都是属於第七的自我。也就是说,它是以一个骄傲的心灵,在那裹冒充一个假的人格,并且能够把前五及第六...交由第七去支配。换句话说,经由这个狂妄的心,就自然会产生许多虚妄的思想,虚妄的情绪以及狂妄自大的意愿。照这样子说起来,他造了许多的业,当人在临命终了时,便会形成“百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而随业缘...

    方东美先生主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10364023.html
  • 玄奘思想溯源及其影响

    唯识宗不满足于把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局限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识上,开始建立八种识,第七叫“末那”,第八叫“阿赖耶”,由这八分成“三能变”,第一能变是“阿赖耶识”,又叫“异熟能变”;第二能变...所以又称之为“心”,而第七的主要任务是联系前六和第八,是为第八服务的,它的存在是以第八的存在为前提的。   在法相唯识宗的认识理论上,任何实在的境(即对象)都不能离开“”,境是由八个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1049768.html